“敌敌畏加白(百)草枯,爸妈对不起。”11月10日晚9点27分,17岁的小向在自己的Q Q空间留言,流露出轻生的念头。第二天,他被人发现倒在路边,身旁有两瓶剧毒农药敌敌畏。此时,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后一条留言,已被浏览了80次,5人点赞,6人评论。但他的手机没有接到一个劝阻的电话。经办民警说,如果当时看到这段留言的人,知道如何正确处置,结果也许不会是这样。(12月14日《今日早报》)
每一个“点赞党”,并非就多么冷血,很多时候,那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达。毕竟在很多网友看来,“点总比不点好”。甚或略带一点幽默的意味,朋友圈中这种“恶作剧”向来是一种好玩的事情,更何况在虚拟的网络中,信息的真实性很难被厘清,熟人间都可能被视为一种玩笑,更何况于处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里。加上网络上有不少人借“直播自杀”而炒作,更会加剧这种围观者的无意识。
微博兴起数年中,利用微博“晒自杀”的事件已超过20多起,少部分因为网友的围观和警方的介入而获救,极大一部分却因为“点赞”甚至“激将”而加速了自杀。2011年9月,拥有7万粉丝的湖北仙桃电台DJ奕扬在自己的微博上接连写下了5篇“生离死别”的文章,意图自杀。众多网以围观却没有一人制止,相反点赞和嘲讽“你到底还死不死”等,终这位年仅25岁的年轻DJ离世。这一幕在现实中同样不鲜见,一些自杀者在还在楼项或桥边犹豫之时,旁观者却一句 “你到底跳不跳”的“催促”,却成为死亡的加速器。
不能说,这些人就是自杀的始作俑者,其情节严重和性质恶劣。不过毫无疑问的是,此时的自杀者本身处于非理性的状态,因而也只有理性的引导和规劝,才能起到挽救的作用。对此,有人将其定性为“网络”,并认为围观者缺乏基本的理性。当然,围观者何以产生不理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,其原因也并非表面上那样简单,其间包括社会信任的缺失,社会不公下的社会暴戾,道德不彰下的利己泛滥,当然还包括基本的人文关怀与底线敬畏。
缺乏生命教育和权利尊重,才是导致理性缺失的关键所在。看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于别人的权利,并因之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冷漠。这种冷漠的表现是一种无意识,很多人其实从内心并不希望别人自杀,他们也不希望一条鲜活的生命消失,然而却因为缺乏人文关怀的基本情怀的教育,使之不懂得“宁信其有,不信其无”的后果敬畏,把本应严肃对待的事情,用很随便的态度来对待,甚至成为网络之源。从某种意义讲,这种冷漠,跟一些人在网上晒虐待动物一样,都存在着极大的人格缺陷。因而,从道德层面来说,只有真正培养了尊重生命的公共素养,塑造了保护权利的个人情怀,始终把生命放在位,无论真假都能通过理性的手段去干预,而不是旁观、点赞、讽刺,那么“自杀点赞”的案例才会更少一些。
想想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,以及由此映衬的现实,你不免会感到后怕;然而,如果再扪心自问,对照“点赞党”们的行为反思一下自己,你更会感到惊恐。因为我们自己的表现,可能并不比这些点赞党们高尚多少,甚至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。基于此,时下的社会需要一种道德式的反思,一种利他性的救赎,否则你也会成为“下一个被点赞者”。
当然,对于这种网络不能纵容,除了道德上的谴责之外,进行法律层面的规制。在国外,英国《1997年免受骚扰保护法》规定,骚扰除了“将人置于恐慌的言论”,还指“引起人惊焦虑或者情绪低落”,属于一种触犯刑律的行为。用法律的手段,进行生命权利和公共情怀的强化,也是实现社会道义救赎的另一条路径。社会可以冷漠,但公共救赎的责任不能麻木。
给“自杀点赞”是一种无意识的冷漠
文山职业培训相关信息
2024-12-31
2024-12-30
2024-12-17
2024-10-25
2024-10-18
2024-10-15 刷新
2024-08-29
2024-08-28
2024-08-28
2024-07-29